河南省的林州,古称隆虑,位于太行山脉的西侧手机配资炒股网,地处平原的东缘,扼守着三省的交通要道——河南、山西、河北三省交界处。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,文化底蕴深厚,素有“人杰地灵”之称。
早在新石器时代,林州的土地上便有先民的足迹,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以及商代文化遗址。这些遗址的出土,见证了这片土地在史前时期的繁荣与文明,展现了早期社会的智慧与创造力。
进入历史的长河,林州在夏朝时属于翼州辖地,而在周朝时期,便隶属于卫国。春秋时期,林州先后归属卫国和晋国。进入战国时期,林州成为韩国的临虑邑,后又先后划归魏国与赵国。在公元前333年,历史上著名的苏秦六国合纵会盟便发生在洹水之畔。公元前307年,赵武灵王在黄华行宫策马练射,施行胡服骑射,使得林州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。
展开剩余73%秦朝时期,林州归属邯郸郡。西汉建立后,公元前205年,隆虑县设立,隶属河内郡。在西汉时期,隆虑县的郭巨因孝母埋子事迹,被尊崇为二十四孝之一,成为家国忠孝的典范。到东汉时期,因避殇帝刘隆的名字,隆虑县改为林虑县。东汉时期,林虑的杜乔与李固并称“李杜”,他官至太尉,成为当时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。
进入三国时期,林州属于魏国的朝歌郡。北魏孝庄帝在公元528年设置林虑郡,辖区包括林虑、临淇、共(辉县)及魏德(汤阴)等四县。公元534年,东魏天平元年,林虑城的建设让这一地区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。隋朝建立后,公元596年,隋文帝杨坚设立岩州,后唐朝武德五年(622年)废除岩州,林虑县划归相州管辖。
进入五代时,林州归相州彰德军管辖,宋朝时期,县令王猎在1055年开始了孔庙的建设,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。在金朝,公元1215年,林虑升为林州。金代的翰林学士王庭筠也在此创建了黄华书院,成为后世学者的求学圣地。元代时期,1265年,至元二年,林州撤销改设水冶为辅岩县,并归林虑县辖管。至治二年(1322年),黄华寺菊庵禅师成为少林寺的第三代住持,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兴盛。
明朝建立后,林州迎来了大规模的变革。洪武二年(1369年),林州由州降为县,并更名为林县,隶属于河南布政司彰德府。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大量山西泽州、潞安等地的移民向林县迁移,推动了当地经济与人口的增长。与此同时,林县也面临了连年灾难,经历了大旱、大雨、蝗灾、地震、饥荒和瘟疫等多重困扰。尽管如此,林县人民在面对灾难时并未气馁。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,知县谢思聪主持修建了“洪山渠”,为百姓带来希望,百姓称之为“谢公渠”,感恩涌动。
进入清朝,乾隆十二年(1745年),县知巩敬绪在龙头山修建了三层文峰塔,成为林县一大历史地标。道光十七年(1837年),知县袁铭泰将文峰塔改建为七层塔,展现了当地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。
民国时期,林县先后隶属于河南省河北道和晋翼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署。1940年,林县全境解放,1946年,林北与林县合并,正式改名为林县,并划归晋翼鲁豫边区太行区。1949年,林县成为平原省安阳专区的一部分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林县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,1952年,划归河南省安阳专区。1983年,林县撤销专区,归属安阳市管辖。
1994年,国务院批准林县设立林州市,正式成为地级市。此时,林州进入了全面发展新阶段。特别是在1960年2月,林县在杨贵为书记的带领下启动了“引漳入林”工程,历时十年,完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红旗渠。红旗渠的建设标志着林州人民的坚韧精神与自力更生的奋斗历程,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发展。随着新时代的到来,林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,开启了“富太行、美太行、福太行”的新时代篇章,致力于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,迈向新的繁荣与辉煌。
为这片充满历史与奋斗精神的土地点赞手机配资炒股网,并与朋友们一同共勉!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