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,与廉颇、李牧和王翦并称为“战国四大名将”。他在秦国担任主将长达三十多年配资知名配资门户,指挥了无数的战争,攻下了70多座城池,威名赫赫。因其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,白起被封为“武安君”,但也因功高震主,最终在公元前257年,被秦昭王下令赐死于杜邮。临终前,白起自刎时大喊的“我不服”三字,成为了流传千年的名言,甚至在今天成为了年轻人玩游戏时常用的口头禅。
当时,秦国在秦昭王的领导下,按照商鞅的变法理念,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强化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体制。秦国逐渐崛起为战国时期的强国,秦昭王的野心也愈发膨胀,他制定了向东进攻的战略,目标是击败三晋,进而吞并其他国家。熟读兵法并且勇猛善战的白起,在这个关键时期崭露头角。公元前293年,白起通过丞相魏冉的推荐,开始担任秦军的主将,负责对抗韩国和魏国。
白起在战场上屡出奇谋,采用“避实击虚”的战术,以弱击强,迅速获得了胜利。特别是在灭韩魏联军的战役中,他指挥的秦军成功击溃了联合军24万人,并俘虏了魏国的将领公孙喜。这场战斗使得白起一战成名,并获得了秦昭王的宠信。接下来,白起继续扩张秦国的领土,仅一年时间,他就攻占了魏国的61座城池,声势如日中天。
展开剩余67%在伊阙之战中,白起继续发扬光大,他与联合的韩国、魏国和东周的联军作战,逐步削弱了楚国的力量。由于楚国的衰弱,楚顷襄王决定选择与秦国讲和,楚国这个曾经的强国,不得不屈服于秦国。楚顷襄王心中充满了愤怒,企图通过合纵的方式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秦国。然而,白起的强大实力再次让楚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他亲自率军攻打楚国,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后,楚军大败,楚国被迫割让上庸、汉水以北的大片领土,向秦国求和。次年,白起再次攻打楚国,直逼其都城郢都。面对强大的秦军,楚顷襄王只得夜逃至陈地,楚国国力大幅衰退,最终无力抵抗秦国的全面压制。
前273年,白起又率军攻打赵国,他成功地击溃了联合来援的赵、魏联军,并俘获了三国的大将。此次战役白起斩首13万,攻占了韩国五座城市,彻底切断了韩国的太行道,直接逼近韩国的“国门”。韩国国君韩桓惠王惊恐万分,企图通过进献上党郡来换取和平。然而,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选择投降赵国,赵孝成王面临抉择,最终接受了冯亭的降服,并决定让廉颇驻守长平,这一决定成为日后悲剧的导火索。
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恶化,白起再次出征赵国。在长平之战中,秦国与赵国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,赵国不断疲于应战。而赵国的将领赵括,虽然擅长纸上谈兵,但缺乏实际的军事经验,导致赵军在白起的连环攻击下接连失败。赵国几乎濒临灭亡,最终在危急时刻,赵国才通过向魏国求援,勉强保住了国家的命脉。
然而,白起的最后一次失败发生在邯郸之战。当时,赵国与韩国两国都向秦国求和,提出用重金贿赂秦国的权臣范雎,希望能够劝说秦王暂时放弃攻打邯郸。范雎接受了贿赂,劝说秦昭王改道攻打其他地方。虽然秦昭王最终决定攻打邯郸,但此时白起因病卧床,无法指挥军队。没有了白起这位顶尖将领,秦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屡次遭遇挫折。最终,秦昭王愤怒地将失败归咎于白起,导致白起被赐死。临终时,白起含泪大喊出“我不服”三字,这三字成了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回响,也成为了后人广为流传的口头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